竞品分析方法
用户体验要素分析法,SWOT分析法,四象限分析法,比较研究,KANO模型,评分法,Base+Solution法等。
用户体验要素分析法
用户体验五要素是将产品设计的过程抽象为5层:
1、战略层(strategy);2、范围层(Scope);3、结构层(Structure);4、框架层(Skeleton);5、表现层(Surface)。战略层是用户和经营者分别想从产品中获得什么。
1、战略层(strategy)
战略层,就是用户和经营者分别想从这个产品中获得什么。
用户想要获得的,就是“用户需求”,是来自公司或者团队外部的需求,为了确定用户需求,首先要确定产品的target user。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有以下三个步骤:
- 用户细分:将用户分成较小的有共同需求的组(人口统计学、消费心态档案等);
- 用户研究:知道用户是谁(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焦点小组、卡片分类等);
- 人物角色:从用户研究中提取出可以成为样例的虚拟人物。
通过使用以上几个手法,能确定出用户的需求,确定出产品在战略层的内容。
经营者想要获得的,就是“商业目标”,这是来自公司内部的需求,可以是用户数量目标、品牌宣传目的或者盈利目的。总之,老板或者团队想要获得的,也属于战略层的内容。
2、范围层(Scope)
范围层,就是这个产品有哪些功能,这个产品都可以干些什么。
当你把用户需求和网站目标转变成网站应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时,战略就变成了范围。根据范围层的具体内容,可以将产品分为两大类:工具型和内容型,或者有的产品两者兼有。
工具型产品要考虑的是功能规格,对产品的功能组合进行详细描述。功能规格的描述语言应该:乐观、具体、客观。
- 乐观:防止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例如:论坛不允许未登录用户发言->如果用户发言时未登录,系统应该引导用户登录并返回;
- 具体:尽可能解释清楚。例如:论坛发言需要过滤敏感词语->发言中包含附件中词语的需要替换为*号,词库可更新;
- 客观:避免主观语气。例如:界面的风格应该是时尚的->产品外观应该符合企业品牌AI指南。
内容型产品要考虑的是内容需求,对各种内容元素的要求进行详细描述。
内容可以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在确定产品要提供的内容后,要根据用户需求、产品目标(战略层的内容)和可行性评定内容的优先级。在产品运转过程中,要安排日常的运维工作,而内容的更新频率要符合用户的期望。因此,内容的维护工作要根据战略目标来安排。如:你期望用户多久访问一次?从用户需求来看,他们希望多久更新一次。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用户准备不同特性的内容。
3、结构层(Structure)
在收集完用户需求并将其排列好优先级后,需要将这些分散的片段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结构层:创建产品功能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结构层分为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两个大的部分。
交互设计是: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不要让用户去适应产品,而要让产品与用户互相适应,预测对方的下一步。
信息架构是: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用户,着重于设计组织分类和导航结构,让用户容易找到。
交互设计应该至少包括概念模型和错误处理。
信息架构有两种分类体系: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其结构可以有层级结构、矩阵结构、自然结构和线性结构。一般来说,网站都是以上多种结构的综合,一种结构为主,其他结构为辅。
- 层级结构:也称树状结构或中心辐射(hub-and spoke)结构,即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这种结构最为常见。
- 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适合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者一直在演变的主题,如鼓励用户自由探险的某些娱乐网站。但如果用户下次还需要依靠同样的路径去找到同样的内容,则不太适合。
- 矩阵结构:通常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如:用户可以选择通过颜色或尺寸来浏览产品。
- 线性结构:常常用于小规模的结构,如单篇文章或专题;大规模的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
4、框架层(Skeleton)
框架层决定某个板块或按钮等交互元素应该放在页面的什么地方。结构层中形成了大量的需求,框架层中,我们要更进一步地提炼这些需求,确定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使晦涩的结构变得实在。
在设计框架层的内容时,要遵循两条原则:遵循用户日常使用习惯和恰当使用生活中的比喻。
框架层包含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三个方面。
- 界面设计为用户提供做某些事的能力。做界面设计时,要选择合适的元素,让用户一眼就能看到最重要的东西。
- 导航设计给用户提供去某个地方的能力。做导航设计时,要提供网页之间的跳转方法,传达元素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传达内容与页面之间的关系。
- 信息设计是将想法传达给用户。信息设计是将各种设计元素聚合到一起,反映用户的思路,支持他们的任务和目标。包括视觉、分组等各个方面。
5、表现层(Surface)
表现层是用户所能看见的一切,字体的大小,导航的颜色,整体给人的感觉。在这一层,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来产生一个最终设计,从而满足其他层面的所有目标。
成功的界面设计有两个特点:
- 他们遵循的是一条流畅的路径。用户在浏览过程中有流畅感,不会被阻碍。
- 在不需要用太多细节来吓倒用户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有效选择的、某种可能的“引导”。
SWOT分析法
什么是swot分析法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分析特点
SWOT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隶属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在既定内进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
知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则运用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的分析。
SWOT分析,就是在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与以能力学派为代表的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就结构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
其次内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基础也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
四象限分析法
什么是四象限分析法
四象限分析法的概念
四象限分析法(又称BCG矩阵、波士顿矩阵[1]。英文:BCG Matrix)为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目的是协助企业分析其业务和产品系列的表现,从而协助企业更妥善地分配资源,及作为品牌建立和营销、产品管理、战略管理及公司整体业务的分析工具。四象限分析法由相对市场占有率(以公司业务的市场占有率除以同行业最高的市场占有率而获得)作为横轴,市场增长率(可用本年销售额同比)作为纵轴,再加上两轴各自的分界而成,将商品分为了四类:问题类商品、明星类商品、现金牛类商品及瘦狗类商品 。
四象限分析法也向我们阐述一个产品正常的生命周期,即:大部分商品或业务最初是“问题类”,随着资金投入增加逐渐变为“明星类”,当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则会移向“现金牛”区域。最终则会移向“瘦狗”区域,从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商品分类特点及应对策略
1.问题类商品
特点:高增长的市场但市场占有率低。
策略:由于市场前景好,因此需加大的资源投资成为明星类商品。
2.明星类商品
特点: 高增长的市场和高市场占有率。
策略: 重点加强资金稳固市场占有率,巩固竞争地位。
3.现金牛类商品
特点: 低增长的市场和高市场占有率。
策略: 维护目前现状,增加多种营销手段过大销售面。
4.瘦狗类商品
特点: 低增长的市场和低市场占有率。
策略: 需考虑撤资,将资源转为其它方面。
四象限分析法有什么用
产品分析
四象限分析法最初创立的目的就是用来分析业务和产品的表现,进而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波士顿咨询公司选用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进行分析未来产品资源配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产品在不同纬度下数据对比将产品划分不同类型,并制定相应管理策略。例如:对用户购物分析的消费次数及消费金额;对库存管理的商品库存天数及库存周转率等等(在实战阶段1,通过对坤坤、博哥、宇哥、葛兰小姐姐以及蔡蔡等基金经理的持仓基金进行分析,将基金进行分类选取适合自己的基金。)
业务问题诊断
四象限分析法在业务问题诊断中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类似产品分析,首先选用具有正负向意义的维度指标(例如转化率、满意度等指标),然后分析各业务在两指标下的表现情况,将业务或产品进行划分;第二类是诊断各业务在同一指标不同时间维度下的表现情况,例如当整体业务出现问题时,比如销售额、转化率等指标出现恶化现象,可以使用四象限分析法对各业务或产品在同比或环比的表现进行分析,定位关键问题业务或产品并进行改善。
KANO模型
KANO模型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一个定性分析模型,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改进,从而达到用户的需求。不同的产品用户的需求不同,那么在做用户需求分析之前,就需要先做用户的满意度调研。
KANO模型满意度调研如何做
企业在研发某个产品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市场对该类型的需求,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该产品才算是合格的产品,才可以进行批量的生产和销售,不然该产品就不能在市面上进行推广。
名列前茅,在做满意度调研之前,要先弄清楚需要调研的内容是什么,要让用户感受到最满意的是产品的哪个性能。
第二,做好名列前茅步之后,再选择所要调研的人群,产品所面向的人群不同,满意度调研的结果也不会相同。比如做的是儿童玩具,做用户满意度调研的时候,却面向的是成人,那么这个满意度调研就没有意义了。
第三,当两者都准备好之后,带上所做的样本产品,去做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记录,将用户的需求与反应全都记录下来,最后再对产品进行修正,然后再接着名列前茅步去做。
只要用心做满意度调研,调研结果的准确性是KANO模型,满意度调研也是KANO模型最基础的条件,同时用户的需求量也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KANO模型的五种需求分析
基本型需求:即客户对于该产品所认为应该具有的需求。当产品达到不客户所认为的基本需求时,则产品就达不到客户的满意度,如果产品的性能超过该基本需求,则客户的满意度只能过刚达标,不能说是非常满意,在客户这里会认为这些产品的性能是产品本身就应该具有的。
期望型需求:即客户对某种产品或是某种服务的期望。但这个期望是产品本身不具有的,只是客户的一种希望,或是一种意愿。当企业的产品达到或是超过客户的这种期望时,则客户的满意度会随之涨高,当企业的产品达不到客户的这种期时,则客户的满意度会随之减少。
魅力型需求:即客户对产品有意外惊喜或是期待。当企业的产品性能或是服务超过客户的期待,甚至会给客户非常满意的感觉,则客户满意度会非常高,反之,客户的满意度也会非常的低。这是把双刃剑,企业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要使用得当,效果也会翻倍。
无差异型需求:即客户对于这类产品表现不出满意或是不满意的情况。对客户的需求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
反向型需求:即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附加的功能,但这个功能对于客户来说可能并不需要,反而会认为是多余的,从而导致了客户的满意度下降。
企业需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做对应的需求分析,不同的产品所做的用户需求分析也会不一样,当企业所做的用户需求分析与产品本身的性能相冲突时,则企业所做的需求分析也是无效或是会起反作用的。
- Title: 竞品分析方法
- Author: Salmon
- Created at : 2023-10-05 20:05:05
- Updated at : 2024-09-21 10:11:30
- Link: https://salmonsea.top/2023/10/05/竞品分析方法/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