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创新者的任务

笔记|创新者的任务

Salmon Lv4
什么是用户目标达成理论?

洞察用户想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出于什么目的来购买你的产品?

不是产品,是用户想要取得的进步,帮助用户实现他的目标。

分析用户背后的需求,需要了解顾客在特定情境下想完成的“任务”,比如早上上班时想喝奶昔的顾客与休假时喝的顾客的场景不同,那么他们需要的奶昔浓度、添加物会不同。

创新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什么因素促使用户做出了选择。当你从顾客的角度思考产品在跟哪些商品竞争时,新的机遇就出现了。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的结构层级

1.了解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
2.把观点变蓝图,引导产品或服务开发,打造产品的完成任务体验;
3.整合公司的能力和流程;
4.好方案应注意的关健因素。

什么是用户目标?

用户其实不是购买产品或服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有所进步,因此才把这些产品或服务拉进生活中。我们把这个进步称为“用户目标”。
用户目标的要素:进步,情境,功能和社会及情感层面的复杂性。进步代表朝着某个目标或愿望前进。
用户目标是某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所追求的进步。
用户目标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所以界定用户目标时,情境是核心,也是创新的关键。
用户目标会持续、 反复发生,很少是独立事件。
用户目标洞察是一点点拼凑起来的,更像一个故事,而非统计资料。

inno2

如何有效应用目标达成理论?

寻找用户目标的5种发掘方法
1.从生活中寻找;
2.从“尚未消费”的领域中寻找;从那些没有使用任何产品或服务的人身上,也可以找到等着你去解决的用户目标。
3.找出暂时的变通做法;直销银行ING Direct,开发的“老爸银行”功能。
4.关注你不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称为“负面用户目标”。
5.找出产品不同寻常的用法。观察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发现潜在用户目标。

社会、情感功能
在创新之前,先要观察这个用户目标的背景情况,了解它的情境脉络。想要开发让用户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你必须广泛深入地观察,不仅要找出功能层面的用户目标,也要找出用户想要满足的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用户目标。

比如纸尿裤的功能,除了宝宝可以安心多睡一会,还能影响夫妻居家生活,因为孩子熟睡,一周她和先生过了三次夫妻生活。

构建用户故事
“爱彼迎”推出服务之前,构建出45个不同的情感时刻。把用户的烦恼拼凑在一起时,就能勾勒出故事的全貌。

宜家的客户群不是由人口统计学界定的,而是根据大多数用户进驻新环境时想要完成的任务来设计的产品。如明天我一定要把这个地方的家具全部搞定,因为后天我就要上班了。

企业如何达成?

以用户目标为核心,哪些体验元素对用户来说最重要,并定义指标去评测绩效。

有了理论,接下来继续刻意练习,根据书中说的用户目标达成理论分析案例,通过思考——分析——实践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更深入研究,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核心收获:

  • 颠覆性创新理论(也就是创新的竞争反应理论)为想要应对威胁和机会的企业高管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但它无法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企业为了持续增长该如何创新。它并未指引企业去哪里寻找新的商机,或确切指出企业该开发哪些用户真正想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而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任务》在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颠覆性创新操之在我而不是撞大运,如何有方向、有策略、有方法、有流程地实施颠覆,创造可持续的“爆品”。克里斯坦森的这个创新方法论即“用户目标达成理论“(Jobs to Be Done)。克里斯坦森建议,每一个创新者都应该通过“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这个镜片,从用户视角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和阻碍。
  •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能够让我们深刻分析产品功能,并看到用户日常使用产品时涉及的社会和情感因素,详细还原用户达成目标的背景,最终提出解决用户目标的方案。这不仅有益于产品本身的改进,而且能够让创新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商机。
  • 相关性并未透露出“创新”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我会买某件商品?这背后有什么因果关系?很少有创新者把找出“起因”(cause)视为主要的挑战,他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改善产品、增加收益,或是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以增强竞争力等方面。我们可以提出更好的问题:“你为什么‘雇用’这个产品?”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决定雇用新产品的因果关系。如果规划策略时,你从了解产品的“用户目标”着手,那么你在市场竞争中就不需要碰运气了。事实上,当别人还在靠运气竞争时,你已经稳操胜券了。你将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关注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优先要务;最重要的是,这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从此以后,创新再也不需要碰运气了。
  • 若要深入了解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做起来可能充满挑战。用户往往无法明确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即使他们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他们又会显得言行不一。看似客观的用户行为数据往往有误导的效果,因为它的焦点只放在“大雇用”上(用户实际购买产品的时候),却忽略了“小雇用”(用户实际使用产品的时候)大雇用也许显示了产品达到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但是唯有连续的小雇用才能证实这一点。
  • 用户雇用新产品以前,必须了解他首先要淘汰什么,才能雇用你的产品。公司在这方面的思考通常不够,因为用户一定要淘汰某件旧产品以后,才有可能使用你的新产品。想要聆听用户无法讲清楚的事情,你需要用“初心”去观察用户,并与用户互动。这种心态可以避免你做的假设过早删除关键信息。你可以将各种故事情节组合起来,借此完整地了解用户目标,这些故事情节详细地描述了用户的情境、烦恼时刻、不完美的体验、感受到的挫败等。

其他摘要:

  • 本书提出的基于市场研究的用户目标达成理论,就是要帮助企业进一步明确市场需求,依靠严密的市场研究,找到最合理的创新方向,使创新成为一种可预测的、可持续的商业行为,从而让创新从艺术走向科学。
  • 通过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企业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和市场营销工作,因为在“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的争论中,具体的用户目标是创新的关键因素。建立市场驱动的组织和文化,才能更高效地推动企业的创新工作。加强企业研发工作,不仅仅是技术的研发,也包括高水平的市场研究。本书是世界创新大师克里斯坦森教授在颠覆性创新理论之后又一重要的创新力作,它揭示了创新工作不应是一种鲁莽的不计代价的冒险,而是要基于对消费者现有的或是未来的用户目标的精准把握,提出更明确的创新方法。在全球创新成本不断上升、创新风险不断加大的新环境下,克里斯坦森教授的这一创新理论与方法无疑是客观、理性和可行的。
  • 如果公司不了解为什么我在某种情况下会选择“雇用”(hire)它的产品,以及为什么我在其他情况下会挑选其他公司的产品,那些与我(或与我相似的人)有关的资料不太可能帮助公司创造出吸引我的创新发明。我们很想相信可以从数据库里看出重要的模式并相互参照,但这并不表示两件事之间就有因果关系。诚如《信号与噪声》的作者纳特·西尔弗所言:“冰激凌销量和森林大火有相关性,因为在夏季高温时都比较常发生,但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你买一盒哈根达斯冰激凌不会使蒙大拿州的森林着火。”当然,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是两回事,这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道理。但即使大多数企业都了解这一点,它们却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它们放心地使用相关性,因为那样可以让它们在夜里睡得更安稳。但是,相关性并未透露出“创新”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我会买某件商品?这背后有什么因果关系?很少有创新者把找出“起因”(cause)视为主要的挑战,他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如何改善产品、增加收益,或是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以增强竞争力等方面。
  • 当你有任务需要解决却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时,即使是“更廉价更简陋”的东西,也比什么方法都没有好。试想一下,完美的产品究竟有多大的潜力。不过,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赞扬过往的成功创新,而是要谈谈对你而言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并预测新的创新。我们的思维基础是“用户目标达成理论”(Theory of Jobs to Be Done),我们要深入了解用户在寻求进步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困扰,然后制定出适当的方案及配套的体验,让用户每次都能完成任务。“理论”这个字眼可能让人联想到象牙塔的空想,但我跟你保证,这是最务实、最实用的商业工具。好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以及“为什么”,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作,并且预测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可能衍生的结果。我们认为用户目标达成理论可以让公司从“认为有相关性就够了”变成“注重成功创新的因果机制”。创新也许永远无法成为一门完美的科学,但这不是重点。我们有能力使创新变成企业可靠的成长引擎,从而清楚地了解因果机制,而不是乱枪打鸟,期待幸运地取得成功的果实。
  • 我们可以提出更好的问题:“你为什么‘雇用’这个产品?”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决定雇用新产品的因果关系。如果规划策略时,你从了解产品的“用户目标”着手,那么你在市场竞争中就不需要碰运气了。事实上,当别人还在靠运气竞争时,你已经稳操胜券了。你将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关注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优先要务;最重要的是,这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从此以后,创新再也不需要碰运气了。
  • 颠覆性创新理论(也就是创新的竞争反应理论)为想要应对威胁和机会的企业高管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但它无法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企业为了持续增长该如何创新。它并未指引企业去哪里寻找新的商机,或确切指出企业该开发哪些用户真正想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 本书提出的用户目标达成理论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为想要通过创新来寻求成长的企业提供清楚的指南。用户目标达成理论首先要解释为什么用户会在生活中使用某些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解决某项很重要的任务。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有些创新会成功,有些则会失败。
  •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不仅是实用的创新指南,而且提供了一种真正具有差异化的竞争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它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语言,帮助企业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使领导者以更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公司的愿景。
  • 很多商界人士把“理论”视为纯学术或抽象的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企业的领导者来说,说明因果关系的理论是最重要、最实用的工具。
  • 创新这个领域急需更好的理论,尤其是用来回答以下根本问题:“是什么因素促使用户购买及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
  •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它认为用户购买和使用(或雇用)产品或服务,是为了完成生活中的某个任务。用户目标就是用户在某个情境下想要获得的进步。
  • 这个定义是具体的,也是重要的。想要充分了解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我们需要了解用户在某个情境中想要获得的进步,并了解这个进步在功能、社会和情感方面的用户目标,以及用户愿意做出的取舍。
  • 一旦了解了用户想完成的任务,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面对的真正的竞争对手。它可以为创新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你开发的创新方案比竞争对手的方案更具吸引力。
  • 当企业不清楚用户使用产品的用户目标时,可能会推出一套“万能的”方案,结果反而没有人满意。
  • 当企业深入了解了用户目标时,就可以锁定用户目标导向的市场,从而开启成长和创新的新渠道,包括因为找不到合适产品而“尚未消费”的群体——他们宁可不消费,也不想购买无法为自己提供完善用户目标的产品。这些未消费的群体可能蕴藏着极大的商机。
  • 从用户目标的角度观察用户,可以凸显你面对的真正对手,他们远在你的产业之外,并且往往不是你的传统对手。
  • 仔细研究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你往往会在用户目标方面得出重要的结论,尤其是在用户的用法很不寻常、出人意料的时候。
  • 大多数企业面对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时,都过于关注功能层面的需求。你还应该密切关注情感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需求,因为兼顾这三个层面是开发完美方案的关键。
  • 若要深入了解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做起来可能充满挑战。用户往往无法明确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即使他们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他们又会显得言行不一。看似客观的用户行为数据往往有误导的效果,因为它的焦点只放在“大雇用”上(用户实际购买产品的时候),却忽略了“小雇用”(用户实际使用产品的时候)大雇用也许显示了产品达到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但是唯有连续的小雇用才能证实这一点。
  • 用户雇用新产品以前,必须了解他首先要淘汰什么,才能雇用你的产品。公司在这方面的思考通常不够,因为用户一定要淘汰某件旧产品以后,才有可能使用你的新产品。想要聆听用户无法讲清楚的事情,你需要用“初心”去观察用户,并与用户互动。这种心态可以避免你做的假设过早删除关键信息。你可以将各种故事情节组合起来,借此完整地了解用户目标,这些故事情节详细地描述了用户的情境、烦恼时刻、不完美的体验、感受到的挫败等。
  • 在构建故事情节时,了解那些逼迫用户改用新方案的力量也很重要。这些力量包括不满意旧方案所产生的“推力”,以及新方案产生的“吸引力”。了解阻碍改变的力量也很重要,包括现有习惯所产生的惯性、对新方案的焦虑等。如果阻碍改变的力量很强,你通常可以用消减阻力的方式来提供创新体验,例如尽可能降低用户以旧换新的焦虑。
  • 充分了解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后,下一步是开发出能完美完成任务的方案。由于用户目标是复杂且多元化的,因此你的方案也必须如此。用户目标的特定细节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是确保创新成功的关键。
  • 你可以在“用户目标规范”中掌握用户目标的相关细节,这包括功能、情感和社会层面的进一步定义;用户愿意接受的取舍;必须打败或其他选项;必须克服的障碍和焦虑。用户目标规范是一套蓝图,它能够把用户目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全部转换成一套可行的创新指南。
  • 完整的方案不仅包括你的核心产品或服务,还必须包括细心设计的购买体验及使用体验。这些体验必须在用户雇用你的方案及淘汰旧方案时,帮助他们克服可能遇到的障碍。这表示所有的成功方案都是一种服务,即使你销售的是产品本身。
  • 如果你能完美地完成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那么久而久之,企业的品牌就会变成目标品牌。用户会把它和完美解决重要的任务自动联系在一起。目标品牌为外在世界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它让外界知道你的公司代表什么,也为员工的决策和行为提供了清楚的指南。
  • 成功创新的关键在于打造并提供一套对应“用户目标规范”的体验。为了提供一致的体验,企业需要开发及整合一套合适的流程。这样做可以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 开发一套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的流程来进行整合很重要,但大多数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每家公司都有很多流程,但这些流程大多是为了改善效率,或是在特定的部门里精确地达到某种结果。提供一套完整的体验来完成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通常需要审慎定义的新流程,也需要新机制来协调各自分开的功能。
  • 想要开发及整合用户目标导向的流程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评测及管理符合用户目标的新指标。管理者应该问问,哪些体验元素对用户来说最重要,并定义指标去评测绩效。
  • 在大多数企业里,没有一个人负责确保企业持续帮助用户完成任务。传统的组织架构和分立的部门确实有价值,它们可能会存在很久,但大规模的组织重组通常不太实用。所以,想要朝着“用户目标导向的组织”演变,最好的做法是小心设立及整合合适的流程,评测正确的标准,逐渐把“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的理念嵌入文化中。
  • 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方式一定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流程里需要融入弹性,持续调整及改进提供给用户的体验。
  • 大多数企业的创立,通常是源于创始人发现某个重要的用户目标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于是亲自开发了一种有创意的解决方法。然而,随着企业的成长,管理者很容易就忽略了当初激发企业创立的用户目标。尽管企业的立意很好,又有上百年的营销经验可供参考,但企业之后的运营方式会逐渐变成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定义(“1/4英寸的钻头”),而不再以用户目标(“1/4英寸的洞”)为核心。
  •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偏离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不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者容易受创新数据的三大谬误的影响:
  • 1)主动数据与被动数据之比谬误:企业不再关注与用户目标复杂性相关的数据(被动数据),而是开始制造出与运营相关的数据(主动数据)。主动数据表面上看客观且严谨,但它通常以产品和用户特色为核心,而不是以用户目标为核心。
  • 2)表面增长谬误:企业为了培养用户关系而投入大量的资金后,便开始把焦点放在销售更多的产品给既有的用户上,或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用户目标以追求增长,我们称之为追求“表面增长”,企业并没有专心地把核心用户目标做得更好。
  • 3)数据确认谬误:管理者努力制造出呼应既有商业模式的数据。
  • 了解这些谬误是预防创新陷入谬误的第一步,但企业需要随时提高警觉及介入干预,才能避免陷入谬误。
  • 让企业员工了解为用户完成何种重要任务,可以成为凝聚全体员工朝着共同目标迈进的口号,同时它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指南。
  • 多数企业的使命宣言往往过于笼统;相反,精心设计的用户目标不仅鼓舞人心,而且切实可行。
  • 以用户目标为导向的企业能够获得4种明确的益处:* 分布式决策:企业全体员工都可以做出以用户目标为导向的决策,进行自主创新。* 资源的最佳配置:用户目标凸显出资源最适合用在哪些地方,不适合用在哪些地方,对资源做出最恰当的配置。* 激励效果:帮助用户完成任务可以激励员工,因为这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帮助用户在生活中获得了进步。* 做出更好的评测:把焦点放在用户目标上,大家自然会评测与管理以用户为导向的指针。
  • 清楚地说出企业帮助用户完成的任务,并将其深深植入企业文化,这可能很困难,需要下很多的功夫,但你为此获得的回报是值得的。
  •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是归纳出来的,因为创新失败如此普遍,我无法一开始就针对成功的创新提出一个核心命题,然后再以演绎的方式进行测试。20多年来,我小心地观察买卖东西的人都在做什么,从而归纳出“为什么”。以归纳法建构理论的一大目标,是开发出一个或多个“构念”(construct)。构念通常无法被直接观察,构念是抽象概念,它往往是一种可视化的想象,帮助观察者了解现象长期以来如何互动及相互改变。相关性透露出现象之间的静态关系,构念则是帮助我们了解因果关系动态性的踏板。
  • Title: 笔记|创新者的任务
  • Author: Salmon
  • Created at : 2023-10-01 19:52:05
  • Updated at : 2024-09-21 10:11:30
  • Link: https://salmonsea.top/2023/10/01/笔记|创新者的任务/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On this page
笔记|创新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