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笔记|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Salmon Lv4

01-用户篇

  1. 微信上所有设计,都是面向用户的

  2. 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

  3. 人的重要特性?

    1.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在计算机前更多的是评论和转发,在路上是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微博上关注的人形成了你的世界)——产品要营造一个“环境”,由环境来决定用户做什么反应,用户会被“环境”牵引。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2. 人是懒惰的。懒惰催生了很多发明,把需要变成功能。
    3. 时尚是驱动力。「如果你今天不用微信,你就落伍了」。互联网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场所,做产品不能太“工具化”。
    4. 人是没有耐心的。没人愿意接受引导、教育,一拿过来就喜欢上才是最直接的;产品没做好就不要拉用户用,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5. 人是不爱学习的。“马桶阅读”理论(在马桶上的时间看完),用户自然的习性。人一般都是被动学习的。
    6. 群众是“乌合之众”。来自《乌合之众》,群体智商不如个体智商,大家都喜欢趋同;用户是群体不是个体,我们面对的用户,是我们无法搞清楚的整体(单个用户调研不能推导群体产生的行为)。
    7. 重视“草根”用户。
    8. 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情感上的需求也是产品中除技术以外很重要的一点。
    9. 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真正的用户,并不是我们周围的人(让不上微博的人发朋友圈了)。
    10.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11.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佛教三毒),贪婪,羡慕嫉妒恨,痴迷。一旦对一样事物过分喜恶,就会迷失。乔布斯:“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02-需求篇

    怎么确定一个需求?

    1. 对于新的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不要随便臆想需求
    2.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功能做减法。
    3. 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照搬无法深刻理解需求,(微信没做“涂鸦”)
    4.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个人需求。①需求不来自调研;②需求不来自分析;③需求不来自讨论;④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常用方法:从微博上感受用户的潮流(不同用户群体的生活工作模式?空闲时间做什么?登全局性的感受)。用户不会直接告诉你他需要什么,但会间接(wx石头剪刀布的表情来源于微博用户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类用微信语音玩石头剪刀布了”)。
    5.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感知时间、空间与用户的变化。
    6.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吸引点在哪里?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要满足用户的诉求。(qq邮箱漂流瓶→微信语音漂流瓶)
    7.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工具甚至省钱。(每月交10r可以看附近..>微信比短信省10r)。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利用人对落伍的恐惧感。
    8. “爽”>功能。营销是什么?——“爽”。or“好玩”,可以作为主动口碑传播的舆论,比省钱or功能好更易传播。
    9.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IM工具里最早做的,出于好奇心。群体效应之一:把群体用户拉到一个环境里面,制定一些规则,会发生什么不可预知、不可预测。“摇一摇”功能:①交换信息;②加群;③摇个远在天边的人(比起工具化,更浪漫)。
    10. 为想法而作:朋友圈。人都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手机随时随地的特性成为了很好的媒介。但朋友不是越多越好——wx做成私密的。
    11.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不能从战略分析的角度逆推需求(Nokia)。需求都来自什么地方?①对群体效应的好奇;②自身的需要和周边朋友的反馈;③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12. 需求来自对信息流的理解。所有信息都是可以推的,wx希望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微信完成,不需要到处寻找。
    13. 对未来的理解比当前的需要更重要。普及二维码,整个生态系统一起推广。
    14. 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的特性。互联网瞬息万变。
    15. 世界是新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思路,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会在二维码(连接现实与手机的桥梁)。

    03-设计篇

    1.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有DNA的产品才会进化(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
    2. 把用户分为中高低端是不道德的。好的产品应该是所有人都喜欢用的。
    3. 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4.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名片、个人想和和朋友圈)
    5. 设计就是分类。(两年之内坚持4个tab,朋友圈藏太深?)
    6.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抓住需求的共性,其他的只是颗粒。(在做外部信息的接入和订阅的时候,只有高度抽象化的接口)
    7. 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过多的变化会引来用户的不适应。
    8.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微信的分组需求是为了朋友圈照片分类屏蔽)
    9. 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需求是要把场景做细分,而不是一个自动化的功能。
    10. 面向场景,才能取舍。(不设置在线状态,给人消息及时性的感觉)
    11. 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
    12. 区别手机和PC。手机是手的延申,是记录器。
    13. 不过度设计。简化;怎样不打扰用户?
    14.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15. 产品还是运营?做“类型”比做“实例”本质一些,一开始“具体化”以后就需要不断的“具体化”而失去想象空间。
    16. 让用户推动用户。自发>引导(聊天展示头像,发现没设置→去设置头像)
    17.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18. 面向未来的场景做设计。
    19. 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简单」和「快捷」。
    20. 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好奇心是驱动力
    21. 保留变化。用户的心态很多时候和预想的不一样,事情一步到位,可能会出问题。
    22. 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好的产品会产生好的增长曲线,不应为KPI而改变产品。
    23.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先不做。
    24. 如果解决方案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25.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26. 给用户选择权。除了核心功能,其他插件可卸载。
    27. 尊重用户。用户隐私保护(通讯录统一,LBS暴露位置告)…发信方改成具体产品经理而非系统管理员。
    28.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29. 微信为什么会认识用户的耳朵?遮光传感器👉动作
    30. 你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的特性。
    31. 改变用户习惯。
    32.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33. 避免战略行为代替真实需求。
    34.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朋友传朋友。
    35.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36. 创新,还是抄袭。站在巨人肩膀上,用产品说话
    37. 朋友圈的演化故事。

    04-气质篇

    1. 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2. 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3.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4. QQ邮箱登陆界面的例子,让技术产品能够传达人文意识。微信新版本的欢迎页——传达想法(而非罗列新功能,指标)
    5. 即使做一个广告,我们也要做的非常人性化。
    6. 我们要找最牛的合作方。
    7. 文字反映气质。①把文字表述正确;②不用“吧,哦”;不用勉强句式;不用”成功”;③微信系统里一直使用“你”而不是“您”
    8. 未来感的设计。未来,科技,抽象,简约。
    9. 你没有竞争对手。重要的是我们想做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关注未来>关注同行。
    10. 是作品,而不是产品。作品可以打败一些功利性的产品。
    11. 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12. 做有灵魂的产品。整体和谐而不分裂,保持对产品的坚持和独断。可能不完美,但应外表精致,内在和谐。应该让个体更自由、更低成本地体现个体的独特价值。

    05-UI篇

    1. 产品经理懂用户体验越多越好,但UI设计师避免分析竞品(会有影子),让UI设计师自己想办法实现好的体验。
    2. UI是围绕特性的,而不是特性围绕UI。①尽量用系统控件;②鼓励每个界面只有一个主题;③每个对话框都有一个明显的默认按钮。
    3. 对常用的操作精益求精。
    4.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5. 隐藏数字。(不会明显的告诉你微信里面有多少个联系人)
    6. 探索手机上的新交互。
    7. 于细微处用心。
    8. 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9.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 Title: 笔记|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 Author: Salmon
  • Created at : 2023-09-30 21:50:05
  • Updated at : 2024-09-21 10:11:30
  • Link: https://salmonsea.top/2023/09/30/笔记|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On this page
笔记|微信背后的产品观